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最严谨的定义:分子实体之间(或同一分子实体内的基团之间)除了由于化学键形成或离子(or离子基团)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或与中性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之外的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包括:偶极-偶极作用,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和伦敦(瞬时诱导偶极子)力。

解读一下,一方面,它肯定了国内教材的普遍说法——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偶极-偶极作用);另一方面,它限定了只有中性分子或基团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叫范德华力(离子-离子、离子-中性分子被排除在外)。

范德华力有三个来源:

  1. 取向力/静电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诱导力:一个极性分子使另一个非极性或极性分子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矩并相互吸引。
  3. 色散力/伦敦力:分子中电子的运动产生瞬时偶极矩。不仅于此,它使邻近分子瞬时极化,后者又反过来增强原来分子的瞬时偶极矩。
    这种相互耦合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三种力的贡献不同,通常第三种作用的贡献最大。

关于范德华力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一、第一种解释

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范德华力(又称分子作用力)是产生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二、第二种解释

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分子(molecule)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noble gas)原子(atom)间,具有加和性,属于次级键。 #?

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次级键:

  1. 氢键(hydrogen bond)、氢键既可以存在于分子内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也许有的分子间氢键也算一种范德华力,也许。
  2. 范德华力。
  3. 疏水作用力/疏水键:疏水键又称疏水作用力。不是真正的化学键。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是两个不溶于水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分子中烃基链与水接触时,因不能被水溶剂化,界面水分子整齐地排列,导致系统熵值降低,能量增加,产生表面张力。为了克服表面张力,疏水基团会收缩、卷曲和结合,将原来规则排布于表面的水分子排挤出,使疏水表面减少,转换出的水分子呈无序态,熵值回升,焓变值减少,从而降低系统能量。这种非极性的烃基链因能量效应和熵效应等热力学作用使疏水基团在水中的相互结合成为疏水键。
  4. 芳环堆积作用
  5. 卤键

三、第三种解释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可分为范德华力和次级键,其本质和化学键一样,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但是它比化学键弱得多,很难影响到分子本身的性质,主要将共价分子凝聚成相应的固体或者液体。

  1. 范德华力:普遍存在于固、液、气态任何微粒之间,与距离六次方成反比,根据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1. 色散力(分散力、伦敦力):瞬时偶极之间的电性引力;
    2. 取向力(偶极-偶极吸引力):固有偶极之间的电性引力;
    3. 诱导力: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的电性引力。
  2. 次级键:键长长于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但短于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微观粒子相互作用。典型的强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之外的,弱的范德华作用之间的各种化学键的总称,如氢键。
    1. 氢键:氢与氮、氧、氟所键结产生的作用力。
    2. 非金属原子间次级键:存在于碘单质晶体中。
    3. 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间次级键:存在于金属配合物中。
    4. 亲金作用
    5. 亲银作用

静电作用、诱导作用、色散作用这三种范德华力都属于物理作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物理作用,还有各种导致新分子生成的特种吸引力,称为化学力。这种弱化学作用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同类分子间的化学作用称为缔合,不同类分子间的化学作用称为交叉缔合或溶剂化。物理力和化学力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从力的本性来说,主要有氢键和电荷转移(或电子授受)两种。